聚焦发挥水的五重价值 筑牢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水支撑

  • 2025-09-10

2025年2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作出“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”重要指示。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、高位推动,明确提出“做好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规划,保护好山脉、水脉、文脉”等一系列部署要求。吉林省水利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坚决落实省委、省政府部署要求,聚焦充分发挥水的文化价值、安全价值、经济价值、生态价值和民生价值“五重价值”,系统梳理都市圈内河流水网和水资源家底,组织编制《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水脉水系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》,着力构建都市圈“六经三纬”的“橄榄形水脉”空间布局,统筹谋划水脉、水系、水网、水路、水源“五水”项目,为推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支撑,切实让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润起来、活起来,充满生机活力。

第一重价值:发挥水脉经济价值,增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。城市的兴起繁荣离不开水。早在1932年东京帝国大学佐野利器主持编制《大新京都市计划》时,就充分考虑水的问题,提出修建净月潭等,形成以水和绿地为中心的公园绿地系统。长春也成为继伦敦、堪培拉之后第3座按此理念规划的城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,以水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产。这“四水四定”已经成为规划人口、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遵循。加快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,打造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,保持常住人口净流入趋势,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。考虑到重大引调水工程从前期规划论证、审批立项、施工达产至少要10年以上,省水利厅在全力推进吉林水网建设基础上,超前谋划重大水利工程,为保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资源保障。

第二重价值:发挥水脉安全价值,守住安全发展底线。城市没有安全防线,建设成果就会付诸东流。水是城市的经络、脉搏和肌理,如果不科学对待水,它就会生病、影响城市安全发展。必须强化“防胜于救”理念,树牢底线思维、极限思维,坚持预字当先、防住为王,锻造固若金汤的防洪体系。重点推进松花江等5条河流砂基砂堤治理及100座水库加固扩建,有效提升4市主城区防洪标准。加快建设水文“三道防线”,持续优化完善“吉雨安澜”大模型和“防汛大脑”智慧平台功能,着力提升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文测报信息化水平,为汛期指挥调度提供更加智能的决策支撑。

第三重价值:发挥水脉生态价值,建设山水林田湖城市生命体。水脉是城市生命体的“血脉”。应突出以水为美、敬畏生态,串联城内外水脉水系自然生态,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。助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,应充分考虑发挥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,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和群众亲水近水、融入自然的需要,扎实推进幸福河湖、绿水长廊建设,保护好河湖生态。谋划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母亲河(松花江、伊通河、东辽河)源头保护,全面提高水源涵养能力。严格把握水体保护蓝线、城市道路红线、历史文化保护紫线等城市规划“七线”,重点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,为都市圈建设设置“红绿灯”,在遵守底线红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。

第四重价值:发挥水脉文化价值,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。都市圈内纵横交错的水脉,是承载城市历史文脉的博物馆。长春五条水系映射着伪满新京的历史印记,吉林市因康熙的《松花江放船歌》有了“江城”的别名,松花江更是记载着从南北朝到近现代的厚重历史文化史册。日伪时期兴建的丰满、二龙山等4座水库仍在发挥作用。保护水脉就是保护城市的重要文化基因。谋划建设松花江百里黄金水带,把水库水面等水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。打造百年条带水脉保护公园,谋划建设松花江博物馆、伊通河水文化展示馆,努力让城市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留得住历史记忆”。

第五重价值:发挥水脉民生价值,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。人是城市的主体。建设现代化都市圈,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。水关联着生命、生产、生活和生态。应着眼于人、落脚于人,把老百姓满不满意、生活方不方便、品质高不高作为重要评判标准。要给老百姓提供用水生活保障,让老百姓每天早上起床,拧开水龙头有水,洗漱、做饭、如厕有水。坚持以城带乡,以都市圈反哺农村,扎实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,确保农村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当地县城水平,新建农村供水管网1.8万公里、新建净水厂33座,提高城乡一体化、农村规模化和24小时供水能力。聚焦共同富裕,加快推进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,开展涝区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确保旱能灌、涝能排、保住土,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,让土地“生金淌银”,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,把都市圈建设成老百姓与水、城市与水、农村与水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。